火宮殿
—— 張朝祥、薛伯清、劉榮森(1987)
以湖南風味小吃馳名中外的長沙火宮殿,去年經過翻修,裝扮一新。穿過宮殿式的門樓,但見左邊折扇式的雙層樓閣,鱗次排開,一間間精致典雅的小廳,供應著多種風味小吃;右邊則是一座宮殿式的建筑,畫棟雕梁,環抱水榭,四間大廳向人們提供各種甜品和酒席堂菜。
火宮殿本是一座神廟,距今已有二百四十年的歷史。當初從趕廟會開始,逐漸排攤搭棚,形成熱鬧的小吃市場。有人說他像上海的城隍廟 ,南京的夫子廟。抗日戰爭勝利后,這里已經薈萃了長沙各種著名小吃,如臭豆腐、鹵臘味、紅燒蹄花、鮮味豬血、姊妹團子、神仙缽飯、八寶果飯、冰糖蓮子、甜酒沖蛋等等。最近幾年,長沙市飲食部門招兵買馬,請回經營小吃的行家里手,一下子恢復了傳統小吃三十余個品種,于是,人們又聚攏來了。各種小吃銷售量不斷增加。臭豆腐解放前夕日銷四百片,一九八三年五千片,現在是一萬五千片;紅燒豬腳,兩年前不過日銷三百份,現在超過八百;做甜食的糯米過去日耗不過六十斤,現在六百斤還不夠……
火宮殿的小吃中要數臭豆腐最香,因為它有一套傳統的考究作法,專門挑選成色新、顆粒壯的黃豆,制成老嫩適宜的豆腐坯,經過用冬菇、鮮冬筍、曲酒、瀏陽豆豉等原料制作的鹵汁浸泡,用小鍋慢火油炸,然后鉆孔滴入辣椒粉、味精、醬油、香麻油配成的調味品。不必說吃,只要遠聞著那味兒,就會使人食欲大增。不久前,一位從海外回來的老人,自名“洞庭歸客”,突然接到臺灣友人來信,字里行間鄉思無限,尤對火宮殿的臭豆腐舊情難忘。這位老人故地重游,在嬉戲品味了臭豆腐及各種風味小吃后,欣然命筆:“油炸豆腐臭中香,有客追憶在臺灣,青年田漢回湘日,姊妹團子當早餐。”
說起姊妹團子,原出于火宮殿姜姓兩姊妹之手。團子以糯米粉包裹,尖頂平底,湯圓大小,咸甜各一。如今姜氏早已退休,而技藝卻傳下來。一籠團子上桌,但見對對兒遍體透明,亭亭玉立,宛如座座白玉雕成的小寶塔。入口時,糍糯柔軟,咸鮮甜香,令人回味。
再說說這里的名產馓子。此品用優質白面加鹽拌和,抽成細條,卷成枕狀,再經油炸;出鍋時色澤金黃,細條隆起,薄如蟬翼,吃起來香脆咸甜,落口消融。
昔日的火宮殿,后門叫乾元宮,于是社會上流傳出兩句話:進門火宮殿,出門錢完工(取長沙口音“乾元宮”的諧音)。意思是說,火宮殿小吃味美,即使傾囊。也要一飽口福。朋友,如果有一天您來火宮殿,我們相信,您也會有同樣的感受的。